这是最常见的问题,根源通常在于操作和样品制备。
故障原因:样品制备不一致
装样有气泡:搅拌和装填时引入了空气气泡。
搅拌条件不统一:每次搅拌的时间、速度和力度不同,导致样品结构恢复程度不一。
养护时间不足或不一致:样品装入试样杯后,没有在恒温条件下静置足够长的时间以稳定其结构。不同的养护时间会导致样品硬度不同。
刮平手法不一致:用刮刀刮平表面时,用力过大或手法不同,会压缩或扰动样品表面,影响结果。
解决方案:
规范装样流程:沿杯壁缓慢装样,并轻轻敲击试样杯侧面以震出气泡。对于高粘度样品,可采用螺旋式从底部向上装填,避免裹入空气。
标准化搅拌:严格规定并执行搅拌时间和方式(例如,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30次,再逆时针搅拌30次)。
保证充足养护时间:严格按照标准方法(如ASTM D937, GB/T 269)要求的养护时间(通常为15分钟、30分钟或更长)进行恒温静置。每次试验的养护时间必须相同。
统一刮平手法:将刮刀与杯口成45°角,快速一次性刮平,避免反复刮抹。
故障原因:仪器操作问题
锥体未清洁:上一次测试的残留物会影响锥尖的自由落体和穿刺过程。
释放机制问题:磁吸或卡销式释放装置有磨损或磁性减弱,导致锥体下落时有阻力或不能瞬间自由释放。
锥杆摩擦阻力:锥杆与导向套之间有污垢或轻微变形,产生摩擦。
读数时机不准:未在锥体释放后正好5秒时读数(标准方法要求)。
解决方案:
清洁锥体:每次测试前后都用软布蘸取合适的溶剂(如石油醚、酒精)清洁锥体,特别是锥尖部分。
检查释放机构:定期检查磁吸装置的磁力是否充足,卡销是否磨损。确保释放时锥体是“自由"地落下,没有任何阻滞。
清洁和润滑导向装置:按照说明书指导,用轻质润滑油清洁和润滑导向杆和套筒,确保其顺滑。
准时读数:使用计时器,在释放的瞬间开始计时,并在5.0秒整时立即读数(手动或自动)。
这类问题通常与校准和设置有关。
故障原因:仪器校准问题
锥体总重量不准:锥杆、锥体和释放机构的组合重量超出标准允差(通常为±0.05g)。
锥尖损坏或磨损:锥尖变得不再尖锐,甚至出现平头或弯钩。
深度测量系统不准:百分表或电子位移传感器存在零点漂移或线性误差。
解决方案:
定期校准重量:使用高精度天平定期(如每月或每季度)检查锥体组合的总重量,并通过配重件进行调整。
检查锥尖状态:每次实验前目视检查锥尖是否无损。如有磨损或损坏,必须立即更换。
校准深度测量系统:使用标准量块(如5.00mm和10.00mm)对百分表或电子显示仪进行校准和调零。
故障原因:测试条件问题
温度控制不当:恒温水浴的温度不稳定或不准,样品温度与规定温度有偏差。温度对润滑脂等样品的锥入度影响极大。
测试位置不当:三次穿刺点距离杯壁或彼此太近(应至少间隔6mm),导致每次测试都受之前测试的结构破坏影响。
解决方案:
校准温度:使用校准过的温度计验证水浴或培养箱的温度,确保其稳定在标准要求的±0.5°C以内。
规范测试位置:使用标准的试样杯和定位器,确保三次穿刺点符合标准布局(正中心一点,距离边缘约3mm的两点)。
我们厂生产的SYP-269I自动锥入度测定仪是一款畅销的产品,它的重复性误差很小,得到了顾客的一致认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