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搜索:石油及医药化工分析仪器
产品分类

Product category

技术文章 / article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详细说明MDEA溶液起泡趋势试验器的试验原理

详细说明MDEA溶液起泡趋势试验器的试验原理

发布时间: 2025-09-11  点击次数: 45次
MDEA(N - 甲基二乙醇胺)溶液起泡趋势试验器的试验原理,核心是模拟工业现场 MDEA 溶液的实际工况,通过可控条件触发泡沫形成,并量化评估溶液的起泡能力与泡沫稳定性,最终判断其起泡趋势。该原理围绕 “工况模拟→泡沫形成机制→量化评估" 三个核心环节展开,同时需结合物理化学中泡沫形成的基础理论,具体如下:

一、核心前提:工业现场 MDEA 溶液的起泡诱因(原理背景)

在天然气脱碳、合成氨脱碳等工业过程中,MDEA 溶液(通常为 20%~50% 水溶液,常添加缓蚀剂、活化剂等)会与含 CO₂、H₂S 的工艺气接触,同时伴随搅拌、湍流、温度变化等工况,易因以下因素产生泡沫:


  • 气体分散:工艺气(如 CO₂)在溶液中被搅拌 / 湍流破碎成微小气泡,形成气液分散体系(泡沫的基础);

  • 表面活性物质:MDEA 溶液中的杂质(如降解产物、FeS 悬浮物、缓蚀剂残留、工艺气带人的油污)或添加剂(部分活化剂)会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,使气泡易形成且不易破裂;

  • 溶液黏度:MDEA 溶液浓度过高、或因老化(降解产物积累)导致黏度升高,会阻碍气泡合并与上浮破裂,延长泡沫寿命。


试验器的设计初衷,就是通过实验室可控条件复现上述核心诱因,避免直接在工业装置上测试的风险与不可控性。

二、试验原理的核心环节:工况模拟与泡沫行为触发

试验器通过精准控制 “气体输入、温度、搅拌(若配置)" 三大关键参数,模拟工业现场的起泡环境,确保泡沫形成的条件与实际工况一致,具体机制如下:

1. 气体输入:模拟工艺气的分散过程(泡沫 “气源" 供给)

  • 作用:通过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,纯度≥99.5%),模拟工业中工艺气(CO₂、H₂S)在 MDEA 溶液中的分散行为,为泡沫形成提供 “气泡核心";

  • 控制逻辑
    试验器通过气体流量计 + 稳压阀精准控制通气量(通常设定为 50~100 mL/min,需匹配工业装置的气液接触强度),确保单位时间内进入溶液的气体体积一致 —— 若通气量过大,气泡生成过多易导致泡沫溢出,过小则泡沫量不足,均会影响结果准确性;
    同时,通气管的末端通常设计为 “多孔分布器"(如砂芯),使气体分散成均匀的微小气泡(直径 10~100 μm),更接近工业中湍流破碎的气泡尺寸,避免因气泡过大导致泡沫易破裂,无法真实反映溶液的起泡能力。

2. 温度控制:模拟工业装置的操作温度(影响泡沫稳定性)

  • 作用:通过温控模块将试验温度稳定在工业现场的实际操作温度(通常 30~50℃,如脱碳塔操作温度),消除温度对泡沫行为的干扰;

  • 物理化学机制

    • 温度影响溶液的表面张力:温度升高,溶液表面张力降低,气泡更易形成,但同时会加速气泡内气体的扩散(气泡易合并破裂);

    • 温度影响溶液的黏度:温度升高,MDEA 溶液黏度降低,气泡上浮与破裂速度加快,泡沫寿命缩短;
      若试验温度与工业温度偏差过大(如室温 25℃ vs 现场 50℃),会导致泡沫高度、消泡时间等指标与实际情况脱节,因此必须通过温控模块将温度偏差控制在 ±0.5℃内,确保试验条件与工况一致。

3. 搅拌(可选配置):模拟工业中的湍流环境(强化气泡分散)

部分试验器(如 SYP-6538 型部分型号)配备搅拌系统,其原理是:


  • 通过搅拌桨的旋转(转速通常 100~200 r/min),模拟工业管道、塔器内的湍流状态,进一步破碎通入的气体,使气泡更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,同时增强气液接触效率;

  • 搅拌强度需与工业湍流强度匹配(通过转速校准控制),避免搅拌过强导致泡沫过度破碎(低估起泡能力),或搅拌过弱导致气泡分散不均(高估起泡能力)。

三、试验原理的关键:起泡趋势的量化评估机制

试验的核心目的是 “量化" 起泡趋势,而非仅定性观察。其原理是通过监测泡沫高度(反映 “起泡能力")和消泡时间(反映 “泡沫稳定性")两个核心指标,实现对不同 MDEA 溶液起泡趋势的对比与判断,具体逻辑如下:

1. 泡沫高度:评估 “起泡能力"(是否易产生泡沫)

  • 定义:在设定的通气 / 搅拌 / 温度条件下,溶液中形成的泡沫层最高点与初始液面的垂直距离(单位:mm 或 cm);

  • 原理逻辑
    相同试验条件下(通气量、温度、搅拌速率一致),溶液的 “起泡能力" 越强,单位时间内形成的气泡数量越多、气泡尺寸越均匀,泡沫层堆叠高度越高;
    例如:新鲜 MDEA 溶液因杂质少、表面张力较高,泡沫高度可能仅 20mm;而老化的 MDEA 溶液因含大量降解产物(表面活性物质),泡沫高度可能达到 80mm,说明其起泡能力显著增强。

2. 消泡时间:评估 “泡沫稳定性"(泡沫是否易消失)

  • 定义:停止通气 / 搅拌后,泡沫层从最高高度降至初始液面(或降至初始高度 10% 以下)所需的时间(单位:s 或 min);

  • 原理逻辑
    泡沫的稳定性取决于 “气泡破裂速度"—— 若溶液中存在表面活性物质(如杂质、缓蚀剂),会在气泡表面形成 “弹性膜",阻碍气泡内气体扩散和液膜排液,延长泡沫寿命(消泡时间长);若溶液黏度高,也会减缓液膜流动,使泡沫更稳定;
    例如:添加了消泡剂的 MDEA 溶液,消泡时间可能仅 10s;而未添加消泡剂的老化溶液,消泡时间可能长达 5min,说明其泡沫稳定性极qiang,在工业中易导致 “带液"“塔堵" 等问题。

3. 辅助指标:泡沫密度(可选,精细化评估)

部分试验会通过称重法或图像分析法计算泡沫密度(单位:g/cm³),原理是:泡沫密度越低(气泡数量多、气泡间隙大),说明溶液起泡能力越强,且泡沫更易堆积;该指标可进一步区分 “高高度低密度"(易破裂)与 “高高度高密度"(难破裂)的泡沫差异,提升评估精度。

四、原理的核心保障:变量控制与空白对照

为确保试验结果能准确反映 “MDEA 溶液本身的起泡趋势",而非外部条件干扰,原理中包含两大保障机制:


  1. 变量唯yi化:试验中仅改变 “待测试 MDEA 溶液"(如新鲜溶液 vs 老化溶液、含消泡剂 vs 不含消泡剂),而通气量、温度、搅拌速率、样品体积等所有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,排除无关变量对泡沫行为的影响;

  2. 空白对照验证:以 “去离子水" 或 “纯 MDEA 标准溶液" 作为空白对照,若空白对照的泡沫高度极低(如 < 10mm)、消泡时间极短(如 < 5s),说明仪器无异常(如管路残留表面活性剂),进而证明待测试样的起泡指标真实可靠。

总结:试验原理的逻辑链

模拟工业工况(通气→气体分散、温控→匹配现场温度、搅拌→模拟湍流)→触发泡沫形成(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表面张力 + 黏度阻碍气泡破裂)→量化监测指标(泡沫高度→起泡能力、消泡时间→泡沫稳定性)→对比空白对照与不同样品→判断 MDEA 溶液的起泡趋势(指标越高,起泡越严重,工业风险越大)。


该原理本质是 “从工业问题出发,通过实验室可控模拟,回归工业应用判断",确保试验结果对 MDEA 脱碳装置的操作优化(如是否添加消泡剂、何时更换老化溶液)具有直接指导意义。


  • 联系电话电话021-59570253
  • 传真传真86-021-59570253
  • 邮箱邮箱3036384897@qq.com
  • 地址公司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三阳路58号
© 2025 版权所有:上海密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09026250号-4   sitemap.xml   管理登陆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